在数据库国产化改造后,为什么运维人员需要增加?
最近时常有些负责数据库运维客户或企业的IT管理者开始为国产化后的运维配置担忧,会咨询我们做的快的行业客户,他们现在运维几个人?已经察觉到国产化带来的运维复杂度提升,希望我们列几个“理由”,解释国产化改造后为什么需要增加运维人员,说服高层管理者,因为部分高层对国产的认识是来自原厂或标杆成功案例的宣传,继续逐年“降本”减少运维投入。
一方面是运维成本投入减少,一方面对IT部门的考核更加严格,如要求数据库不能出问题,出问题要5分钟内解决,人员立即要现场,甲乙方运维人员都开始打考勤卡,恨不得晚上都要抱着服务器睡觉才好,想说的是重视出发点是好的,但是以我在一线滚爬了近20年的DBA经验,想谈谈我的个人看法,没有不出问题的系统,也没有爱抱机器的有“5分钟解决问题”能力的人,人性释然,学习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偷懒。
当然除了24小时两班轮班看守外,还是有一些更核心的原因,在数据库国产化改造后有运维人员增加的需求,仅以个人角度分析,非喜勿喷。
数据库技术路线多样化
有些客户出于成本、架构、产品竞价等原因,使用3或4条数据库厂家技术路线,如一个客户会同时使用2个分布式+2个集中式数据库产品,据中国信通院2023年报告,较国产化前增加175%。一个DBA同时精通几乎不可能,管好数据库需要储备不同的团队。
技术栈切换带来的学习曲线陡峭
全新架构与语法差异 ,国产数据库(如达梦、OceanBase、GaussDB等)底层架构(分布式/集中式)、SQL方言、存储过程语法等与Oracle/MySQL有显著差异,运维团队需重新学习。内部机制不透明 国产数据库内部优化器、锁机制、事务处理、故障处理等细节文档较少,排查问题依赖原厂支持,初期需投入更多人力研究。
生态工具链缺失
自动化工具不足 ,成熟商业数据库(如Oracle)有完善的监控、备份、优化、诊断等工具链,如不过有ash, 10046, 10053, hanganalyze, SSD生成trace的手段,还有对应的格式可读性转换脚本,如ass.awk , tvdxtat, orasrp, 国产库生态工具不成熟,部分运维操作需手工脚本完成。而且分布式日志多节点,动辄收集1-2小时上百GB的文件,给诊断问题效率带来挑战。同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工具如( zabbix/Prometheus, DBZ/OGG),无法直接适配国产库,需定制开发插件测试。
系统稳定性与性能调优挑战
国产数据库在复杂查询、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特征与传统数据库不同,需反复压测验证,调优经验需从零积累。如分布式执行计划的阅读,优化手段,优化器在子查询展开、谓词推进、连接与投影消除、复杂视图的查询转换与Oracle还是存在一些差距, 需要熟悉原理有经验的DBA花大精力测试改写SQL。容灾架构的测试验证。
过渡期双重运维压力
对于数据库系统多的客户,改造周期长往往分阶段进行,可能会持续2-4年,需同时维护新旧两套系统,双倍监控、备份、故障处理工作量。如改造或试运行期间,异构数据库之前的同步与回流,都需人工稽核数据一致性。
合规与安全要求的强化与数据库快速迭代升级
国产化改造常伴随等保三级升级,需针对国产库定制审计策略、权限管理体系,增加安全配置工作量。国产数据库漏洞信息不透明,补丁发布周期不固定,需专人跟踪漏洞情报并验证补丁兼容性。此外国产数据库处于快速迭代期,随着使用场景的增加,各类安全、BUG等问题的修复,新特性的需求也是会要求数据库不断的升级、拉齐版本。
厂商支持依赖与知识转移延迟
随着国产数据库改造临近”要求”截止时间,更多客户的扎堆上线,原厂自有团队支持恐怕会出现阶段性紧张,支持效率可能不足,遇到核心故障时,有心无力的局面,运维团队需承担更多临时规避措施的设计。其次目前有些数据库厂商培训偏理论,缺乏实际运维场景经验,需团队自行摸索解决方案。
人员供需失衡流动性风险
本质上是技术快速迭代与人才供给滞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, 开始有提到的”技术栈切换带来的学习曲线陡峭“,过去Oracle人才梯队在市场上,相对容易招聘,目前随着人工成本增长,国产数据库目前没有形成梯队,具某客户数据库增加近300%,DBA仅扩容20%,出现严重供需不匹配,会出现技能技能溢价, 如某分布式数据库换工作出现35%-50%的提升。而供给端培养周期长,知识淘汰快,地域分布失衡等,如果没有长期考虑, 结合开头的减员增效的压力与现实冲突 ,可能会面临无人可用。
大模型对国产数据库支持不足
可能有些客户认为现在有AI大模型(如deepseek)咨询oracle已经可以匹配专家级水准,无需再增加人员,我想说的是尽管AI大模型能提升运维效率,但通用大模型对国产数据库的认知有限,导致自动化诊断效果不佳。 改造进度较快的金融行业,出于安全监管,技术文档可能无法公开到互联网。另外如果没有专家评审,对于大模型给出方案的真伪性无法判断,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责任划分问题。
总结:
短期内,国产数据库的运维复杂性、工具链不完善以及知识断层,导致运维人员必须增加以应对激增的工作量, 在项目规划阶段预留20%以上的额外运维人力预算覆盖过渡期,;长期来看,随着数字化运维平台和标准化生态的成熟,运维效率有望提升,逐步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。。但在过渡阶段,运维团队的规模扩张是不可避免的。
上一篇:
目前这篇文章还没有评论(Rss)